时代造伟人,伟人惠时代。伟人创造思想,改变文化。
中共中央在邓小平逝世的悼词中指出:“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作为一名企业文化的心耕者,笔者回顾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大改革方针出台、南巡讲话,重读小平同志的论著,发现里面蕴含着不朽的时代特征和智慧价值,从明确价值导向、统一干部思想形成氛围到寻找突破点、试验树立标杆形成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小平同志带来全国人民,从沉重的思想泥潭走出来,尊重个体的自利性,释放制度红利,引领中国社会的文化向现代社会实现了巨大转变。从客观上讲,这些在几十年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对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做法与经验,不是“小平论文化”可以概括的,实则是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开创。对于真正想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者、企业家,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因为他老人家的这些做法与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下面谈谈其中的几点精髓。
精髓一:让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灵魂
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习近平指出,综观邓小平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可以说,创新是所有优秀企业的文化核心内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创新的驱动力。中国企业多数缺乏危机意识的鞭策,缺乏这种创新氛围的营造。当年任正非去松下参观的时候,发现在松下的办公环境处处张贴着一幅海报,上面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冰山,傍边一艘行驶中的大船撞向冰山,下面一排字:“能拯救船的只有你自己!”危机催生创新精神,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要素,也是支撑日本企业走向全球的精神支柱。如今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老实讲,普遍缺乏竞争力,既无“体制机制”的制度优势、也无核心技术的创新优势,在我看来,实在是危机重重,令人担忧。在更加开放的全球竞争中,我们的企业面临形势与挑战比以往都要更加复杂,必须以更大勇气与执行力来应对危机。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克服一个怕字”,“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同时强调“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创新需要构建机制,更需要营造创新的氛围,领导以身作则,完善激励机制,鼓舞员工全员参与,不断突破格局,走出企业发展的“新路”。
精髓二:实践是检验“理念”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结合实践。空洞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理论,说得天花乱坠,通过实践证明是不对的或行不通的,它就不是真理。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凭空诞生的。它首先需要有明确的价值理念,而理念的高低由实践来检验。企业就好比一个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价值观绝不是像软件一样装上去的,而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一点点形成的。企业文化理念是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历程、领导人思想等众多文化因素融合而成。亦即企业理念之生也必须是实践的结果,它的高与低要看企业家的素质。而那些拿来主义的文化理念,严重缺乏生存的土壤,就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也指导不了企业的管理。一些企业在明确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注重专业而科学的提炼过程,没有改动大家讨论以形成共识,单凭文人骚客的锦心绣口“策划”一篇东西,那么它必然失去了作为一种具有企业发展重要指导意义的精神理念体系的生命根基。企业文化理念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文化理念提炼完成之后,必然有一个回归实践的过程。只有被认同和接受,要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检验,回到广大员工的身体力行之中,为实现企业战略提供生生不息的智慧支持和保证。
这个“从实践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能将难以把握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从虚的、可有可无的鸡肋,变为可通过绩效考评、人事惯例、组织结构等塑造文化的工具,最终影响企业中的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继而影响企业发展走向的秘钥。
本人在《生长》一书中提出,理念“落地”要从行为入手,从可视,可感知的方面入手,要坚持“四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显化于物。其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载体是人,“内化于心”是说价值观的改变,这个过程只能通过行为去感知,也就是只能通过“外化于行”来感知,而“固化于制”即在制度上固定下来,显然也是为“外化于行”来服务的。
“外化于行”,是理念落地之于人这个载体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内化于心”的检验标准也是“外化于行”,没有行为的改变就不是文化的改变,光心里认同没有行动跟进也是无效,它不是文化。“外化于行”即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行为规范要求行事。
精髓三:法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邓小平同志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基础,更铸造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度,它使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彻底摒弃了传统的治理手段,进入到了法治文明的新时代。
有句老话:“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明明受冤屈,也不打官司,这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中的法制观念是多么的淡薄,对应而来的是文化中对制度的漠视和契约精神的缺失。法制为什么要和文化建设结合?因为法制的约束本身是来自外部的、刚性的、被约束的,往往第一时间被逆反和厌恶,施行起来事倍功半。企业文化的约束则是源自心灵深处的能动性认同,把法制精神、法制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使法制文化转化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外来的、强制的、刚性的、被动的法制约束就会变为内在的、自觉的、柔性的、主动的自我要求,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价值观管理效果。
现代企业成于法也败于法的案例不胜枚举,对企业来讲,通过以法制文化为重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得经营和管理活动时时处处切以尊重和符合法律以及规则要求为前提,依法治企,按章办事,可以充分保护企业权益,有效避免纠纷,促进企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对个人来说,在以法制文化为重要内容的企业文化的激励、导向、约束等作用下,企业和职工以合法、守法为荣,其行为和活动将主动建立在合法、守法的基础上,严于律己,遵章守纪,保护自己,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实现人企价值共赢。
精髓四:逆商管理!给企业文化加点正能量
邓小平,政治舞台三落三起,,但邓小平同志一次比一次起得坚定,起得从容。“落”的过程,更是他深入民间调查人民的疾苦,居庙堂之高和居江湖之远都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要为人民服务,不忘忠诚于党的事业,最终领导我们全国人民走上了繁荣富裕之路,成就了伟大的一生,更成就是一个国家和一段历史。
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而今看来,邓小平同志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逆商指数。
据我观察,当今社会文化正能量严重缺失。其实,企业的道德力量弱化,人们普遍缺乏正能量,存在消解道德倾向的问题只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原因深刻而多样: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法制体系不健全的影响、种种思潮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扭曲等等。文化强国战略离不开对价值观的拨乱反正,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前所未有的凸显着。
那么,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应该肩负起向全体员工、社会民众和利益相关者传递正能量的基本功,特别是国企,义不容辞。面对着企业正能量缺失的问题,我们绝不能抱着回避的态度,或束手就擒,或坐以待毙,我们应该敢于问题,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建立起与“中国梦”伟大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企业“正能量”体系。可能,员工逆商管理仅仅是里面很小的一点,但能为企业“正能量”添把柴火,不也善莫大焉吗?
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人的“逆商”呢?其实,“逆商”建设已经融合在企业文化落地的许多环节之中:通过文化培训,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关注员工个人成长;通过员工关系管理和氛围营造,创造和谐的文化关系氛围;建立沟通平台,提升民主管理;构建公平公开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员工身心健康监督机制……这些都是“逆商管理”的有力抓手!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智慧”,通过塑造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创造和谐一致、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企业的整体文化优势,进而“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这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动力,更是企业进步、社会繁荣、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
(作者:付立红 捷盟咨询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