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隆隆的脚步声,60年代的信仰与激情渐渐远去,70年代的挫折与执着也被渐渐遗忘,80年代的闯荡与躁动渐渐平息,90年代的机遇与奋斗依然延续,而21世纪的草根与偶像又涌上街头。---这个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快,快得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以至于我们常常对一些现象感到困惑不解——几乎所有人都在慨叹世风日下,但却说不清为什么,很多人对现状感到不满,但却不知道未来走向何方。
我们知道,工业文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在市场经济下,人的物质欲望是以追求抽象的“物”——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抽象的、一般的物质财富的追求,必然会诱发出拜金主义。物欲的膨胀会伤害人们的情感世界,扭曲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阻滞人们的精神交往与沟通,“精神”这片高尚的领地也会受到功利主义的污染。
如果说在工业文明的早期,勤俭还是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那么,随着牟利性的生产对消费的影响,必然会刺激起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造成消费主义的祸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整个人类文明向物欲倾斜。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的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之中。
总结起来,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个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由于过分刺激对实利的欲望和鼓励对实利的无限追求,人们日益被欲望所主宰、所奴役,欲望得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了满足又感到空虚,而欲望又在不断地被刺激、被开发,事实上永远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人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二是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来看,由于作为实利的社会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而人变得日益贪得无厌,因而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利的竞争愈演愈烈,生活在今日世界的人们,不仅普遍感到自己像是被推上了快车道,车身不由己,活得很累,而且感到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处处设防,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人感到孤独、苦闷,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吸毒、性乱、邪教、自杀等反社会、反生理的行为开始出现。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生理条件方面和环境条件方面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平等,因而即使人们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平等,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当代,这种不平等不仅突出地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而且更深层地表现为富人与穷人、强者与弱者的对立。
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然而社会的变换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最终怀疑生活存在的最终意义,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无数人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很多人由于缺乏精神的支撑,造成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以至于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变动无常的社会生活。
数据显示,当人均GDP达到2万--3万美金左右以后,社会就出现巨大的价值真空。中国人经过一个世纪的战乱后安定生存养育子女,知温饱通礼仪后,就会产生对价值和信仰的巨大的需求。信仰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宗教层面的信仰,一个是你所相信的理念和信念,以日本和韩国为例,九十年代就出现了大量的宗教团体,信仰宗教的人数急剧地扩张。日本、韩国的发展说明,中国也会慢慢进入一个寻找价值和信仰的阶段。
我们在社会中的不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动,心灵的家园需要一个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如果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一直处于“混乱”和“混战”状态,人们必然会走向时代的迷茫,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必然会减缓---这就是整个社会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管理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