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捷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客服专线: 4006-518371 总机: 010-82251245/1246

Think Tank

CONTACT联系我们

客服专线:4006-518371
总机:010-82251245/1246

HOT ARTICLES 推荐文章

企业文化理论的起源 如何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中国与新兴市场——权威人士谈的合作与发展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的理念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五)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四)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三)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二) 苏商文化的价值观特质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一) 中国与新兴市场——权威人士谈的合作与发展 朱武祥:商业模式分析 商道人生坐标之“绿色情怀” 国富问题已解决 未来30年须民富 经济学家刘伟:今年成中国宏观调控最复杂一年 中国应从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适度增长阶段 新时期的价值观管理随想 基于领导力缔造的三层次和谐研究[1] 当前形势对企业领导人危机管理能力的挑战 雷家骕: 恰当认识企业成长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 以文化管理促科学发展 资本化进程中的泡沫化:路径选择及其控制 中国经济的新挑战及中国经济之变局 关于中国启动内需的着力点的一些思考 企业文化必须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 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该做什么 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化与科学管理中国化 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 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有望一季度见底 魏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 吴敬琏:我们掉进了美元的陷阱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萧条 吴晓求:转换理念助推经济发展 黑松林的以软补硬取胜之道——心力管理的普遍意义 “霸道”可以做大“王道”才可做久 凝聚力来自哪里 动车式追随力 经济深度调整是目前我国保增长的关键 警惕企业中的五种虚假执行力 《决断》:奇普·希思谈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 从无序走向和谐 管理者的“五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大逻辑和新机遇
专家观点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四)

 编者按:

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亲自撰写的个人传记《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真实描述了一位新中国经济学人和教师,从一个普通的乡村青年成长为著名经济学家的艰辛求学和孜孜不倦的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触动人心,催人奋进。读者不仅能够从中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也可窥见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巨变过程。经作者同意,本刊仍以原书名为主标题连续选登部分章节。

 

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岁月

在我获得经济学硕士的第二年,即1983年,我国开设了博士学位教育制度,我有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当时我国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北大、复旦等几个极少数名校,我最后决定报考当时作为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学府的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系,导师是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在作出考博决定之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极为艰辛的准备考试的复习工作之中。因为报考的是名校与名导师,而我又出身于中国西部的高校,在学术地位及信息和思维方式的转递上,似乎劣势很大,无有任何优势可言,所以倍感压力,几乎是玩命地复习各类要考的科目,没有了节假日,除了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能利用的休息时间都用于复习之中,晚上几乎没有在12点之前休息过,有时晚上就住在办公室,几个办公桌一拼就是床。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是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似乎浑身都是用不完的劲。

虽然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认真准备,但19845月去人大参加博士生考试时,心情仍然感到很紧张。当时人大刚刚开始招收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因而考试制度极其严格,专业课不仅有笔试,还有面试,要面对好几位著名经济学家的提问,而且外语考试也极其严格,不仅有笔试,还有专门的听力考试。在经过考试与人大的反复审核之后,我终于被人大经济系录取了,与我同时考取卫兴华教授博士生的,还有后来曾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洪银兴教授,曾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经济局局长的李连仲研究员,我们三人成了卫兴华教授博士生的开门弟子。

回顾我的求学经历,我感到对我来说,似乎考试是上升的唯一通道,只要是用考试来选人,我似乎都能如愿以偿,因而感到考试才能较为充分地反映机会的公平。现在我国改革高考制度及研究生考试制度是对的,但绝不能取消考试制度,若取消了考试制度,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机会公平,考试制度虽然需要改革,但考试制度现在仍然是众多选人方式中最能充分反映机会公平的有效方式。

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之后,入学报到时,有两个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人大真是名师汇集的地方,这些著名学者的专著及论文早就影响过我,有的书就在70年代初就读过,象徐禾教授主编且人大许多教授参加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我1973年就看过。另一个是同时入学的各学科的博士研究生都很厉害,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入学前就已在学界崭露头角,发表过不少有份量的论文,同学中真是精英齐聚。后来我才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在19831984198519861987这几年入学的博士生,基本上都是我国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中期这二十余年在社会上积累起来的一批精英,这与“文革”这个特殊的年代打破教育的正常秩序有关,他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法按正常教育秩序读书,因而教育秩序一旦走向正轨,他们就涌现出了。人大在80年代中后期之所以在学术上极为活跃并处于前沿地位,实际上与这一时期入学的博士生有关,因为他们当时都是以人大博士生的名义发文章的,显现出的是人大的学术地位和水平。这些博士生毕业之后,大都成为了自己所在学科的学术骨干,直到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在本学科中有话语权。当然,他们中也有不少人进入政界与商界,成为政商两界的精英。

正因为在人大攻读博士学位时具有良好的师资资源和同学资源,所以在人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深感学习环境甚好,这里既有名师的指点,也有同学之间的相互启迪。回想起来,那时的正能量似乎很强,虽然生活很清贫,也少有娱乐,但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涨。同学们经常熬夜到12点才用电炉子煮点方便面作为宵夜,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同学们在学术及信息上相互交流的时候,大家端着方便面这样的宵夜相互窜门,边吃边聊,很是开心。那个时候,同学们之间真是一种“比学赶帮”的味道,使我感到不努力就会落伍,就会被淘汰,同学之间的带动力确实很强。我深深感觉到,与“高人”在一起,自己最后也不会太“低”,但与矮子在一起,自己最终也“高”不到哪去。强者之间的竞争,确实具有正能量的推动力。因此,生源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高校的水平与发展。

在我在人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中,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且展开深入地启动的几年,当时北京经济学界的思想极为活跃,可以说各种有影响的“沙龙”及研讨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展开,而且极为频繁地举行,几乎每天都有,我们这些博士生也成了积极地参与者,我与中国经济学界众多人士的开始交往,大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当时的各种研讨会中既有经济学界的“元老级”人物,也有知名的后起之秀,人们的思想之活跃,所探讨的问题之尖锐和敏感,都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后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思路及战略举措,大都在此时期就已经提出来了。应该说,八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是我们非常值得怀念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为中国经济学界提供了坚实且广阔的舞台,经济改革的实践不断向经济学工作提出理论挑战,这种理论挑战促进了经济学的繁荣和进步,反过来,这种学术上的繁荣与进步,又直接地或间接地甚至是潜移默化地为经济改革的实践提供了方向上坚定性与操作上的思路。正是这种实践与理论上激烈变革的八十年代,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直到现在,在中国经济学界都还有话语权的一些人,大都是成长于八十年代这个时期。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确实千真万确。无有中国改革开放这样的历史巨变,就不会有成长于80年代的中国这批著名经济学家。我的经济学人生,也正是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80年代,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之所以不断有论文甚至著作的出版,就是因为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厚实践,实践推动了学术上的进步。从这点上讲,我们这代经济学工作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幸运儿和受益者。

回顾1984年到1987年在人大攻读博士学位的这几年美好时光,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的良好学风及拼搏精神,学习期间似乎很少有人谈论赚钱及毕业后的去向,而是专心做学问,将做学问作为头等大事,好象别的事与自己都关联不大,感到如果没有论文发表将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因而大家在一起谈论最多的事是学术上的事情,是改革实践中的新动向及新信息。那个时候发论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杂志数量有限,再加之存在不少的不能碰的意识形态的“红线”,所以论文一旦发表,就非常兴奋,为自己的努力被认可而感到欣慰和快乐。尤其是在后来,随着学术名气的提升,再加之改革的深入和意识形态约束的减少,论文发表的数量越来越多,稿酬的收入也相当丰厚,到博士毕业时,虽然并不象有钱人那么富有,但好象在生活中已无有缺钱的困扰,当时深感书中其实也有“黄金屋”。但是,那时候做学问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探索真理,所获稿酬仅仅是对自身努力的一种肯定而已。为钱做学问并不是真正的做学问,受利益诱导的学问往往是伪学问,甚至会为某些利益集团的非正常利益进行辩护,因而做学问需要平常心和求实的精神。

良好的学习环境及社会氛围,使得我在19879月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于10月份完成了答辩,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是我博士论文的主要评阅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老先生参加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博士论文答辩之后,又紧接着根据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培养计划东渡日本,与日本东京同志社大学经济学部的世田友三郎及筱原縂一先生进行了一年左右时间的共同研究,共同研究完结之后,我才算正式博士生毕业。我记得有位学者说,中国博士分为四类:官博(即为官之后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商博(即成为成功商人后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博(即在高校工作期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博(即按常规考试并完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我是属于典型 的学博,很辛苦地攻读到了博士学位。

在求学生涯中,不能不提19879月份去日本同志社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因为那次是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去的,属于中外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因而也属于我求学生涯的最后一站。这是我第一次出国。那时出国并不象现在这么容易,而是很难的,不仅要政审,而且要集中培训,培训主要是要强调政治纪律,强调要增强抵抗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诱惑的能力。我记得当时培训地点是在北京语言大学内。因为这是我有生第一次出国,一到日本,就被日本当时的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有、基础设施现代、公众文明程度极高等现象所震惊。这与我过去在国内受教育时所知道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一样,当时的教科书使我以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贫困交加。我当时的心情很纠结,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要骗我们?我记得当时在日本研修期间,有一位老干部出身的经济学家来日本,据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出国,我接待他时,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让我要好好研究一下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背后的剥削罪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腐朽性的新特征,我当时不知如何应答。我后来明白了,一个人以一生精力去批判的资本主义与他看到的根本不一样,而他又不可能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历程自我否定时,因为自我否定实际上是更痛苦的事,因而他最后的选择只能是生活在自身的精神世界中。

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过程及后来的研究生学习实践中,我慢慢悟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在人权上人们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但人与人实际上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是人的自然禀赋,也就是由人的各自基因决定的天赋,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自然禀赋的差异导致了人的极大差异,象在同等条件下,有可以考取名牌大学,而有有人甚至连大学都考不上;另一个是初始禀赋,即家庭所带来的禀赋,包括家庭在经济生活、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等方面带来的禀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初始禀赋决定了人的差异;还有一个是机会禀赋,即社会所提供的机会禀赋,也是社会是否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如果社会不能提供机会平等,将无法显示人的真正能力,例如“文革”时期取消了高考制度,那么再聪明的人也无法上大学,因而机会禀赋也是很重要的。上述三种禀赋都好时,才有可能进步。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企业文化理论的起源2021-04-15 如何打造特色党建品牌2021-03-16 中国与新兴市场——权威人士谈的合作与发展2016-05-17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的理念2016-05-13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五)2016-05-10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四)2016-05-06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三)2016-05-05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二)2016-05-04 苏商文化的价值观特质2016-04-29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一)2016-04-27 中国与新兴市场——权威人士谈的合作与发展2016-03-31 《决断》:奇普·希思谈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2015-08-05 警惕企业中的五种虚假执行力2015-08-05 “霸道”可以做大“王道”才可做久2015-08-05 黑松林的以软补硬取胜之道——心力管理的普遍意义2015-08-05 吴晓求:转换理念助推经济发展2015-08-05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萧条2015-08-05 吴敬琏:我们掉进了美元的陷阱2015-08-05 魏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2015-08-05 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有望一季度见底2015-08-05 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2015-08-05 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化与科学管理中国化2015-08-05 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该做什么2015-08-05 企业文化必须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2015-08-05 关于中国启动内需的着力点的一些思考2015-08-05 经济深度调整是目前我国保增长的关键2015-08-05 商道人生坐标之“绿色情怀”2015-08-05 朱武祥:商业模式分析2015-08-05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大逻辑和新机遇2015-08-05 管理者的“五力”2015-08-05 从无序走向和谐2015-08-05 动车式追随力2015-08-05 凝聚力来自哪里2015-08-05 中国经济的新挑战及中国经济之变局2015-08-05 资本化进程中的泡沫化:路径选择及其控制2015-08-05 以文化管理促科学发展2015-08-05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2015-08-05 雷家骕: 恰当认识企业成长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2015-08-05 当前形势对企业领导人危机管理能力的挑战2015-08-05 基于领导力缔造的三层次和谐研究[1]2015-08-05 新时期的价值观管理随想2015-08-05 中国应从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适度增长阶段2015-08-05 经济学家刘伟:今年成中国宏观调控最复杂一年2015-08-05 国富问题已解决 未来30年须民富2015-08-05
首页| 关于捷盟| 咨询业务| 行业中心| 捷盟团队| 公司业绩|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2-2005 捷盟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103438号
友情链接: 企业文化咨询 公司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