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化力,我的理解是,首先它应该是代表一个社会、团体或组织中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的和积极向上的,并且被广泛认同的思想观念;它不同于党派政见和宗教信仰,在社会、团体或组织中,这些观念既可积极倡导,又是约定俗成,最终成为引领人们的行为向科学进步发展的无形动力,使人们下意识或不约而同地遵从。归根结底,文化力离不开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情感。文化力的最终结果还会反映在人和组织乃至社会的行为上。
我在《中外企业文化》杂志2011年第四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商道人生坐标——之绿色情怀》的短文,它的深层含义就是探讨文化力问题。其中,我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从商经历,以及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一个尚不成熟的理论模型,即“商道人生坐标”。其基本概念是,一个从商之人从步入商海到走向成功,必须经历“生”、“业”、“情”三个阶段,也就是从残酷竞争的“红海”中为生存拼搏阶段,到寻求“蓝海”建立事业和积累财富阶段,最后上升到为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献身的最高境界。(详情请见本刊2011第四期P.18-21。)只有那些从生存拼搏开始就立志高远,在追求事业和财富时不忘科学发展使命的有“情”人,才能达到商道人生的最高层次,这才是从商之人真正的成功。也就是说,作为企业领导,都应明白这个道理,人是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而且人的精神、思想、理念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企业文化的决定性要素。所以,讨论文化力,必须包括人与人以外的各种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发展的关系。这是文化和哲学的共同命题。一个社会、一个组织或企业文化力的源泉就在于此。
在自然界,所有植物和动物的进化发展,遵循的是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他还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概念,指的是,在法治不健全的社会,或专制社会,人际关系、个人和组织关系都遵循弱肉强食的规则,武力成为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力量。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同样把商业竞争用“丛林法则”来比喻。如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商场如战场等等。同样,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为了生存,不以意志为转移地遵从“丛林法则”。
然而,人类历史已经发展到,人权、平等、法制、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等新的社会发展观,与自古以来就把弱肉强食视作是天经地义的强权政治、以强凌弱等原始发展观并存的时代。因此,对“丛林法则”也有了新的解释。那就是,丛林中不仅只有血腥的弱肉强食,互利互惠也是“丛林法则”的重要一面,生态平衡与和谐共存也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观点是“商道人生坐标”理论模型的亮点。
作为从商之人和企业领导者,我们可能还在“生”的层面为生存竞争;也许已经小有成就进入“业”的层次,但是我们并不感到幸福。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如何在其中把握自己,提高层次,求得发展呢?首先必须看清我们的生存环境,同时还需提高思想境界。
当前,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思潮仍然相当泛滥。虽然社会物质已经很丰富,但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猪肉,漂白的面粉,乳化剂饮料,地沟油,假洋品牌欧典地板、达芬奇家具,假医假药,人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 这些现象使百姓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这个阶段,拜金主义盛行,信仰缺失,道德沦丧,浮躁、腐败和虚假现象非常普遍。
有这样一组数字:今年1月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5313件20587人。其中大案11363件,占比74.2%;涉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犯罪要案1366件,占比6.6%。今年上半年,立案侦查的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4324件5279人,涉案总金额7.6亿余元;立案侦查国土资源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573件801人,涉案金额9367万元;立案侦查商业贿赂犯罪案件6466件7164人,涉案总金额10.1亿余元;立案侦查食品安全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5件27人。
社会信任危机成为普遍现象。今年5月,中国社科院发表的《社会心态蓝皮书》调查报告透露,2010年,对京、沪、穂三市市民调查结果显示,总体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其中,对商业行业信任程度最低,属“基本不信任”。网络媒体被信任程度较低,属“低度信任”;认为房地产等行业信任缺失,食品、药品行业信任危机严重。调查结果和百姓的感觉基本吻合。
上述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只要留意,还能列出更多丑恶现象。这些都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为了自身利益和发展带来的重大问题,都和人们所处的生存阶段和观念意识相关,一切为了自身利益,没有从地球的、人类的、环境的、社会的、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出发采取行为。
曾经让国人倍感骄傲并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因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以及京沪高铁不断出现的各种事故隐患,成为国人心中的痛。受这一事件影响,可以肯定,必将对中国快速发展的高铁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建设速度可能放缓。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找到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小康,计划平均年增长率7.2。实际上,我国到2007年底已经提前3年实现了这个目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6%。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定在了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翻。据测定,在提前3年实现2010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要实现2020年目标,年平均增长速度在6%左右就可以实现。实际上,中国当前和今后的增长势头,应该在7%-9%之间。这意味着,实现2020年发展目标的时间还会提前。据预测,会再提前2年,就是2015年实现在2000年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翻。
发展快不是坏事,问题是有些人的发展观出现了偏差。只求政绩、只求速度、只求效率,许多地方出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实际上是新时期的“浮夸风”和“冒进”,把安全、可持续、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放到了脑后。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十七大报告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总之,十七大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才是根本。否则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困境。
我们不是没有前车之鉴。比如当前经济界非常关注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当今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如何跨越它,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是,经济增长长期停滞,既无法在劳动成本上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在高技术产业方面又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停滞,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例如,一些拉美国家,像巴西、阿根廷、智利、洪都拉斯、委内瑞拉等国,上世纪50-60年代经过一段较快发展,达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到70-80年代以后经济长期停滞,称之为“拉美现象”;上世纪90年代,亚洲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停滞了,称之为“东亚泡沫”;再就是现在的“中东北非”危机。利比亚、叙利亚、也门、埃及等国,前些年经济发展较快,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也停滞了,社会发生了动乱。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四:
1、内需不足。表现在,过度依靠外国投资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一旦外资撤出,致使投资需求不足;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严重扭曲,致使消费需求不足。导致内需疲软,增长动力不足。
2、产业结构单一,过于依赖国际市场。一旦遇到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外向型产业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引发经济动荡。
3、成本攀升。劳动力和资源价格提高,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不能抵御成本提高。
4、制度创新滞后。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最致命的问题。就是从现有的制度向市场化转变的太慢。首先是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市场化程度不够。这些要素都是政府权力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要获得这些资源就必须和政府谈判,导致了权钱交易,腐败滋生和蔓延。同时,民主化、法制化落后,政府权力过大,没有民主和法制的监督和约束。可以想象,这样的社会是什么状态?整个社会弥漫着严重的低效率、高腐败和精神道德的沦丧和危机。这种状况下,社会矛盾激化不可避免。
前面谈到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病态,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作为要在商道人生中不断提高层次的有志者,必须了解这些现象的根源。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作为企业领导者,应该如何把握自己,如何面对生存和竞争环境,如何对社会负责任,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和行为面对一切,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利益、财富、成就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政府官员,应如何看待政绩、速度和效率,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应如何正确应对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安全问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安定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反思,不断追问。
归根结底,人类社会发展不同于生物界、动物界的进化,它除了尊从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外,更重要的,它是文明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它从以弱肉强食为主要特征的原始发展形态,进入到以追求平等、互惠互利、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要特征的文明科学发展形态。人是经济社会中组织或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人类文明延续和文化传承的执行者。虽然人类社会中还存在着战争、血腥杀戮,邪恶犯罪,以及前文提到的种种落后、腐朽和愚昧现象,但是科学、进步、和平、发展永远是历史前进的主旋律。
作为一个人或企业,他/它或许无力改变社会进程。但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进步与向上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凝聚着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的行为。作为企业发展源动力的人,他的进步思想观念和自然与人类和平友好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原动力。我们把这种健康的文化力聚集起来,去抵御那些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观念和现象。这就是文化力。文化力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就要尊重科学。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也是商道人生坐标中通向“情”的最高境界的理论核心。
参考文献:何洋:商道人生坐标——之绿色情怀,《中外企业文化》杂志,P.18-21,2011.4
(作者:捷盟咨询总裁 何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