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文化强国”的战略规划。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意义和作用空前凸显。
那么,在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大背景下,企业的文化建设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毋庸置疑,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路走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与之对应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全面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改革开放伊始,由于我们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这条路前无古人,同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没有经验可循。在改革初期,我们常把“发展是硬道理”挂在嘴上,时时刻刻都要“发展”,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追求直接导致了粗放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伴的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忽视。那时,我国大部分企业文化的建设百废待兴,谈不上深入人心,也难融于公司管理和制度建设。许多企业的文化只停留于“书面文字”、“墙上标语”《宣传手册》等表现形式。许多企业领导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只是摆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被喊了多少年,可是,文化与经济发展这个主角相比,真的仅仅是“搭台”的作用吗?
在以往相当长一段时间建设中,由于片面追逐经济发展的速度,企业领导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文化是服务于生产的,是从属地位,起着丰富群众生活的作用。对文化引领作用的忽视导致了在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领导认识到这种认识已经跟不上形式的变化,“谋定而后动”对企业的发展是多重要。所谓“谋定”是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企业发展在思想和实践中的引领作用。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外延转为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企业文化的对于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价值,指引方向、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规范行为。这些作用直接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企业文化不仅仅是“软实力”,更是“硬实力”。
企业文化之于企业领导者来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机械的、命令式的管理,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企业管理只有植根于企业文化,完成由过去管“身”到现在管“心”的转变,才是现代化的管理观念。
企业文化是兴企之魂,是所有企业员工的精神家园。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企业文化在企业综合实力竞争中作用日趋凸显,其地位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进一步扩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面文化”。企业文化内容的狭隘和形式上的单一,直接导致了企业文化无法落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企业要与时俱进,要谋求新的发展必须扩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应包含: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正是这些内容决定着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其中,物质层指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行为层指活动文化,制度层指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精神层指员工的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精神层又称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精神层解决的是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企业未来将会成为怎样等等员工心中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给予了员工一个愿景,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并让员工朝着这个目标共同前行。同时,企业文化让员工恪守共同的价值观念,知道哪些是应该奉行的。企业文化内容的完善企业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管理运营制度的缺陷和空隙。
值得深思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应该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围墙内么?目前,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最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使得企业文化变得更具柔性,更具广泛性和包容性。企业的文化建设内容不仅仅属于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应该走向社会,把单一的一个企业个体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开拓创新,与时偕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不仅仅是培养职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自己的企业负责,更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对社会负责,对祖国负责。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平等互助, 团结友爱,上下一心,协作共赢;在企业外部,每一位员工心怀企业荣誉感和责任感,规范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乐于助人,时时刻刻把自己当作企业的形象代言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强企”应该是“文化强国”中有力的一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在于融合。如果所有企业的文化建设都能放开眼界,在内容上包罗万象,汲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营养,把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那这样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扩展,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进一步增加。
我国的企业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其对象仅仅局限于企业的领导层,衍生出了所谓的“老板文化”。这是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袖崇拜密不可分的,中国的农民起义就是要有一个领袖揭竿而起,大家跟着头儿干。领袖的魅力来源于其人格的魅力,而不是权力。领袖型人物通常具有足够的识人之智,容人之量,用人之术,同时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冒险意识,他们身上具有引领众人实现远景的特殊力量。领导层是企业文化建设对象的主力军,但绝不是全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绝对不是企业中“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文化,而是整体的文化。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践行,企业文化才是有价值的文化,才能深入人心进而转化为强大的执行力。企业文化建设中,每一位普通员工都是参与者和践行者。只有贴近生产,贴近一线,贴近基层的企业文化,才能凝心聚力,激发企业中每一份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也不是企业文化建设对象的全部。
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何以强国?文化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对国家的贡献。文化是企业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的纽带。文化是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包含企业奋斗目标、价值观念、作风传统、行为规范、制度建设、伦理道德、民主与精神、资源环境及企业形象等。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纯粹的文化,更是高级别的管理艺术。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应该突破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走向全国甚至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全社会“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如果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做到这些,那必将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
以沃尔沃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帆船赛为例。如果和别的汽车公司一样,请一位国际巨星来作为企业文化形象代言人,那企业文化传播的意义和范围必将大大缩小,企业文化的对象群体也局限于喜欢这个代言人的人群中。而沃尔沃帆船赛这个企业文化活动形式就突破了形象代言的传统,以比赛作为形象代言活动。用沃尔沃全球董事长李书福的话来说:“我们不是花钱去请哪个人来代言,而是通过体育赛事来表现自身的追求,来表现自身的价值主张,因此它相当于品牌代言,通过品牌代言来体现沃尔沃产品的研发、技术的保障、员工整个素养的提高,把用户的价值需求通过沃尔沃的研发、管理、人才、技术、品质、市场、成本、服务等等各方面工作,来达到用户对于沃尔沃价值需求方面的心理满足,所以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帆船赛,而是整个沃尔沃企业的组成部分。”
面对企业文化建设需求的变化,作为企业家应该要转变观点,创新思维,颠覆原有的思维模式。
不破不立,破旧才能立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事业虽然仅仅只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却已然走入了模式化的怪圈,遇到了发展瓶颈。实践中,很多企业家觉得,企业文化无非是企业庆典和节日中的锦上添花,很多企业文化建设者在潜移默化中受了影响,也觉得企业文化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缺乏创造力的,逐步沦为了模式化的“伪文化”。另外,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社会上“拜金主义”弥漫,“唯利是图”以致不正当竞争手段泛滥;部分企业家片面强调“客户是上帝”价值观,不惜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成全客户利益,成就企业发展。造成对劳动者尊严的漠视甚至践踏;这都是片面的,正确的价值观应当是在客户、员工、企业、甚至社会、环境等的利益之间找到共同利益。“富士康现象”警钟回响耳畔,可居然还有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叫员工心甘情愿加班”。
面对这些曾经的误区,作为企业领导者,应该转变观念,企业文化要科学化,必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诚信、和谐。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企业家要扭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一些错误观念,把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到企业哲学的高度。本着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观念,企业家将成为企业文化哲学家,而这将是未来世界变革和发展的动力之一。这样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事业将站在未来与历史的结合点上,创造财富,改变世界,影响未来。
企业家应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且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已经在实践。企业文化是管理的高级手段、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价值观管理,这两大观点是目前企业文化领域流行的较为超前的观点。企业家应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且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已经在实践。企业文化是管理的高级手段、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价值观管理,这两大观点是目前企业文化领域流行的较为超前的观点。捷盟咨询的企业文化最新研究成果——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三导模式”通过建立导向、导入、导出三大系统,帮助企业建立文化管理的机制问题,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文化落地难”的问题。
沃尔沃全球董事长李书福这样说:“在我的理想中,全球型的企业文化一定是没有国家背景,没有民族背景,也就是说是一个跨国界跨民族跨人种、跨越信仰、跨越不同的成长背景的人人平等、人人相互尊重和认同一个共同的企业价值,形成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企业文化……那么我现在考虑的全球型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企业发展,但是这种进步将有利于人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将有利于推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的形成……”。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意义的高度升华。
一是“阶段性需要”的误区。在我们咨询的案例中,常常听到企业说:“我们企业发展到了目前这个阶段,急需企业文化”。通过我们观察研究,所谓的这个“这个阶段”往往是在企业上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一定的历史、业绩比较突出的阶段,最明显的情形则是集中在“多少周年”前夕。殊不知,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引领,是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的,而且,越是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企业文化更显得重要。
二是“总结提炼”的误区。在我们咨询的案例中,发现许多企业习惯于将企业文化咨询等同于总结提炼,因此,对于咨询成果的应用更多地侧重于对内对外的宣传,这一误区直接导致将原本属于企业价值观管理的最内在、最本质的内容变成了最外在的宣传包装,无异于本末倒置。